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习中药的方法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习中药的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想系统地学习中医中药,除了参加高考,还有什么学习途径?
现在能从事中医的,说的是能执医的,就两个途径,一个人通过高考途径,一个是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我想题主想问的是这个。如果只是想系统的学习,方法就很多了,书本、网课什么的
我也是中医爱好者,三十多岁了,现在做着艾灸保健养生项目,我考的是高级中医理疗师证,将来专业做艾灸还可以考个灸疗师证,针对性强,更专业。毕竟对小白来说,从零开始都不太容易,先入一门慢慢深入学习,这样对就业和发展都有帮助。
我学习的的是精准配穴艾灸,调理身体效果很好,尤其针对慢性病有特效,有很多的中医爱好者都在学,简单,易入门,我也在看《中医基础理论》,你也可以买一本看看,这是中医学习者必须要学习的一本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如果有学中医的心愿,却没有机会进入院校系统学习,函授也是个好途径。只是函授毕业有个缺陷无资格考证。如不考虑这个问题,把学业学成,又自我临时发挥,只要你技术精至。在社会上还是很有前途的。
怎样学好中医呢?
我从今年开春学习中医,跟着倪海厦老师视频学习的,学了针灸大成,现在学习神农本草,刚学到中经,黄帝内经学习时我就打瞌睡了,等学完伤寒论和金贵,我要再回头学习黄帝内经,然后再从针灸大成开始,学习一遍,越学越觉得中医太厉害了
熟读经典,最好能背诵,中医没有技巧,多读书,多临证,边学习,边思考
背诵是基础
中医学由于其博大精深的学科特性,“上及天文,下穷地理,中悉人事”,有太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需要背诵记忆。如经典著作、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方剂的组成、功能主治等。40岁以前,是背诵的黄金年龄,在各年龄段、各专业层次应有自我评价指标,不妨把英文考级、计算机考级、各种资格证考试的模式引入其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客观评估,如能背多少经文,掌握了几百个方、几百个药,还是上千个方药。背诵靠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领悟是关键
有人言:中医学高深莫测,易学难精。此说不无道理。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年的医书是写在竹简上的,文词简洁、言简意赅,古今字义已大相径庭,故领悟的第一要义是领悟经文的文词本义。
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脉绝不至曰死”,其中“诸”、“皆”、“死”非今之意。第二要义是领悟其内涵,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指导临床。例如:《金匮要略》百合病,很多学者认为本病是起于热病后,心肺阴虚,全身气血失和,以致精神、饮食、行为异常的病证,代表方百合地黄汤。然究其证候“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何,其脉微数”,是否类似今之郁病,郁病主要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百合大类可归花类,诸如玫瑰花、合欢花皆有疏肝解郁之功。故百合地黄汤用于郁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应是方中肯綮。
学而且问
学问学问,学中常问。《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真武汤都能治水饮,为何皆用白芍?小青龙汤发散水饮用干姜、真武汤温阳利水用生姜,为什么?常言肺无阳虚,却有温肺法,温肺的目的是什么?《金匮要略》中有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心气不足”用“泻心汤”显然不对,有人认为是传抄错误、有人解释为仲景的笔误,如此说法实属不解。如果结合临床应该怎样解释呢?吴鞠通为何把白虎汤称为辛凉重剂?问题多多,不胜枚举,答案也并非唯一,在此不赘述。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学习中药的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习中药的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