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的简便方法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的简便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怎么记忆?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走过很多弯路,所以深有感触。今天我就简单说说我学习中药的一些经过和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开始学习中药时,其实是死记硬背。在网上搜索了很多中药歌诀,比如比较有名的比如《药性赋》:“诸药识性,此类最寒.......”现在还记得一些,哈哈。那会正在上学,然后发现这个应付考试没多大用。于是又根据《中药学》章节,上网上找各种顺口溜,一点一点地背诵。说实话,这个办法应付应试教育的确足够了,虽然背了忘,忘了背,但是还是顺利通过了很多考试。所以我一度认为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办法,并且坚持了大学5年。
但是毕业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一方面是容易忘,总是想不起来;另一方面,说中药我们记得各种功效,但是说功效,却很难从所有的中药中挑拣出合适的组方。
所以我就开始思考。古人是怎么记忆中药的呢?他们没有《中药学》课本,也没有章节,他们凭借什么来记忆呢?我渐渐抛开课本,开始寻找别的办法。有一次看《中草药图谱》,突然有一点灵感:我看到麻黄就是一截草杆,外圆中空,我就想,这多像个水管呀,一定可以利水。这个突然的想法,让我起了疑问:古人是如何判断各种中药作用的呢?
中药用量法是怎样的?
书本剂量仅供参考的,实际上中药用量是无法固定的。根据病人的情况不同,医生的经验不同,以及药品的炮制不同,药量是灵活的,不能拘泥的。这其中大夫的临床经验最为关键。因此,中医学更需要经验的传承,而不是简单的书本学习。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的简便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的简便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