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方法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方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应该怎么煮?
中药汤剂是最为传统和常用的一种中药制剂形式,而煎煮是中药汤剂惟一的制作方法,煎煮的工具和方法关系到中药汤剂质量的优劣,中药汤剂质量的优劣则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
煎药器具
器具选择耐火的砂锅最为理想,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
煎药用水的选择
多用饮用水,以澄清洁净为原则。煎药的水量应该根据药量,药物质地来决定,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漫过药面3~5cm,第二煎可加水至漫过药面2~3cm。煎煮用水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再添水重煎。
煎前泡药
中药煎煮前,先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30~60分钟,以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煎煮火候与时间
一般药物煎二次为宜,补益药及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可煎第三次,不能以一次久煎来代替二次或三次分煎。
用纯净的水,浸泡一小时
煎煮用具,最好使用化学性质稳定的砂锅或者瓦罐,也可暂用铝锅、搪瓷罐,但忌用铜锅、铁锅,以免其内的金属元素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煎药用水也有要求,古时,煎药讲究用长流水、泉水、井水、米泔水、雪水及雨水等。米泔水具有养胃的作用,一般用于煎健胃的药物;雨水和雪水属寒性,用于煎清热类药物。目前多用自来水、蒸馏水或井水。不管用哪种水,根本的一点,是要保证水质纯净,防止其中的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影响药效。
用多少水比较合适呢?一般来说,将药物平铺在锅底,加水以高出药物2厘米最为合适。煎药前,最好将药物泡30―60分钟,以利于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浸泡出来,节省煎煮时间。
先大火后小火,不能煎煳
煎药火候有文、武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煎药时,一般先用武火将水煮沸,再用文火慢慢炖。
煎煮的火候与时间,要依据药物的功效决定。解表药和清热药,多含有易挥发的成分,加热时间宜短,因此要用武火煎煮,煮沸后再煎3―5分钟即可;补养类药物,加热时间宜长,需用文火慢煎,煮沸后要继续再煎30―60分钟。
煎到什么时候就算合适了呢?要依据耗水量、火候及煎煮时间的长短来综合判断。关键是一定不能煎煳,因为中药碳化后可能产生副作用。所以一旦煎煳,应该立即扔掉,绝对不能服用。
中药熬药的器具一般以砂锅和瓦罐为好,搪瓷锅次之,忌用铜锅和铁锅,因为铜锅和铁锅会和中药里面的一些有效成分起化学反应,中药的煎药方法一般的是,一副药煎两到三次,煎药先煎头和,后煎二和,或者再煎三和,把三和的药合在一起以后,均匀的分两到三次服用,中药在煎药的时候,还有一些特别的讲究,比如说有的药先煎,有的药后下,先煎的药,就是凡是质地比较重的,或者是一些矿物质,或者是有毒的药,一定要先煎,比如说龟板、 鳖甲、牡蛎、石膏、附子、乌头。
那么先煎的目的,一般得先煎20到30分钟,如果用量更大可以煎一小时到两小时,附子和乌头里面主要是含有乌头碱,先煎以后把这些有毒的成分,基本上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毒成分就煎掉了,剩下的就是一些治疗的药物,第二后下,凡是有一些比较芳香的药物,是不能够煎的时间过长,一般水开了以后,煎3到5分钟,再煮药,比如说薄荷、藿香一些含有芳香的药物,要后下,第三要包煎,有些药物它含有黏液质的成分,或者是含有一些毛的成分,含有黏液质成分比如说车前子,一定要包煎,所谓包煎就是用一块纱布把它包起来去煎。
另外含有毛的比如说枇杷叶、旋覆花,如果不包煎的话,就容易刺喉咙,第四叫烊化,烊化就是融化的意思,像鹿角胶、龟板胶、阿胶这些药物,一定先用黄酒炖一下,把它融化以后,把中药煎好,把这些药物再放进煎好的中药里面,这样呢就能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药怎么煮最好
没有所谓“中药怎么煮最好”的说法。煎煮中药有很多讲究,包括煎煮器具、煎前浸泡、煎煮火候、煎煮时间等,还要综合中药的药性功效,才能煎好中药,方可使中药更好的发挥疗效。
(1)煎煮器具多选用砂锅、瓷器或不锈钢容器、玻璃容器等,忌用铁、铝器。
(2)煎前浸泡应先检查有无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如先煎药、后下药、包煎药、另冲药等,如有,需另作处理。浸泡加水量以没过药材2~5厘米为宜,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3)煎药火候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使其微沸,慢慢煎煮。煎煮过程中要搅拌2~3次,以防溢锅、糊锅,但也不宜过多搅拌,以免气味流失。
(4)煎煮时间一般每剂需煎2次,药物第一次煎煮时间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时间15~25分钟,具体煎煮时间要根据药物性效而定,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将两次药液合并,分两次服用,或遵医嘱。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 薛春苗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中草药都有什么样的提取方式啊?
如果题主是饮片厂的工作人员,我把题主所谓的提取方式理解为浸提。
中草药的前加工过程(制剂前的过程)包括粉碎、筛析、混合、浸提、分离、精制、浓缩、干燥等。中药制剂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操作方法是否得当。
其中的浸提,是采用适当的溶剂和方法,使中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浸出的操作,包括浸润、渗透、解吸、溶解、扩散等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浸提的方法有:
- 煎煮法:用水作为溶剂,通过加热煮沸,浸提药材的成分。
- 浸渍法:用适当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将药材浸u泡一定时间,以浸提药材的成分。
-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置于渗漉器具内,溶剂连续从渗漉器的上部加入,渗漉液从下部流出,从而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包括单渗漉法和重渗漉法。
- 回流法:利用乙醇等挥发性有机溶剂,浸提液被加热,挥发性溶剂馏出后,再次冷凝,重复流回浸出器,反复浸提药材,直到有效成分完全被浸出。
- 水蒸气蒸馏法: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使挥发性成分随水蒸气一并馏出的浸出方法。
-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的强溶解特性,对药材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
- 酶法:酶是以蛋白质形式存在的生物催化剂,能够促进活体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可温和地将植物壁分解。
-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通过增大溶剂分子的运动速度及穿透力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 微波提取法:利用微波,对中药材及其溶剂的混合物进行辐照,在短时间内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
具体采用哪种浸提方法,需要综合考虑药材成分、药材粒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压力、浓度梯度、溶剂酸碱值等各种因素。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方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