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草药的基本知识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草药的基本知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草药的药性如何确定?
下午好!
中草药的药性是根据人体吸收后释放热量的程度定为热性或温性,吸收热量的程度定为寒性或凉性,既不释放也不吸收热量的定为平性。至于药效,可以怎么说,像神农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这样评定的。
中药的药性要表述清楚起码要成本书的篇幅才略可表达部分。
古人对性味归经的归类表述比较粗糙,很多源于观察而非测量,所以一般燥热和凉性中药的判断比较容易和准确,但对温平寒,特别是微温,平,微寒的论断就会出现偏差。
其实寒热的定义就不是现代科技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它们不是通过工具测量的结果。
中药里的寒热性指标应该是个逻辑推导的参数指标,它们和气血等概念一样,根本就不是科学定义的字面含义。
古医既是郎中又是药师,没有一个郎中不懂采药,制药的,一个郎中首先要到山上去辨药,采药回家后要根据不同类别进行炮制,研粉,制膏,制丸或散剂,发现新药都要先品尝试用,了解其药性,记入书中,后人经过反复验证,才可记入药书,记得小时候爷爷带我上山采药,看见路边一条受伤的野狗在吃树叶,我非常奇怪的问爷爷,狗为什么吃树叶?爷爷说,那是一种治疗跌打损伤的中药,随后爷爷用刀把手指切破,扯一把叶子放入口中咬碎敷贴于伤口,爷爷说;药不自尝,怎能治病?当即就止住了血,第二天伤口就愈合了,这就是古医们了解药性的方法,如今的中医都是纸上谈兵,翻来复去淡中医,喷中医,为什么许多民间中医虽然没有上大学,没有职称,甚至连行医资格证都没有,但他们的医术很高呢?因为他们遵循了师训,按照古医的路子走下来的,传承了中医的精髄,所以中药的性味不是检测出来的,也不是化验出来,更不喊出来的,它是无数的中医们品尝总结出来的。
如何确中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必须经过认识,和临床史用的验证,才能确定它的药用价直,虽然说前人有历史文化理论知识点,最好是经过自己临床验证确定。最好是找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指导下史用确定。
中药古籍中药物的药性是怎么得来的?
神农尝百草都知道吧,那为什么只有神农去尝呢?因为只有他能尝出药物的性味。所以药物的性味不是以药物在我们口腔咀嚼时产生的味道来定的,是根据药物对我们人体所产生的作用来定的。这就不是什么人都能尝出来的。必须懂药性又神经非常敏感的人,我估计神农也是一下阴虚体质的人,因为自我感觉身体好的人是不会想着这些药的,而且阴虚体质的人神经都非常敏感,因为他们体内的钙含量相对比较少。哈哈,希望有条件的大咖专家门能够用数据证实。这可是真正的中医理论哦。
谢谢!中药药性不是单单尝出来的,中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能流传到今天实属不易,和历代医家们的坚持努力不断学习改进是分不开的。首先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淡之味,升降沉浮之能,厚薄轻重之用。酸味能收能涩可以利肝经;苦味能燥能坚可以心脏平;甘味能开缓渗可以从脾行;辛味能散润濡可以通肺利窍;咸味能下行软并坚足经肾道;淡味乃五行之本。运用需知药物本性不可随意乱入药。
谢君邀答!
赞赏此问题!我对此思索过,只知远古伟大的神农尝百草后,通过他特长有的透明腹部观测到对药物反应,而发现知晓各种不同药性的,至于后世医药家如何发现判定药性现不得而知,但估计是亲身体验验证过的,而且是能直观发现(不是说都靠长有神农透明腹部呦),并且能灵敏感觉到药物对经络脏腑的作用反应的,不然不会如此具体详细确定!
曾看到有研究发现:中药入人体胃部消化后,形成模糊雾状气化状态,之后如何运行归经络的,目前还不能观测到,这与西药作用机理途径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向中华历代先贤认真求实探索精神,有益人类健康,千秋后世的贡献,以致敬感恩!我们对此更有责任探索,可以利用现代科学科技及语言,来揭示明白其中运行奥秘!那怕是发现其中有错误虚假,也有价值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草药的基本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草药的基本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