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启动教师聘任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的“预聘-长聘”制度
高校教师聘任改革,动作越来越多。
2023年刚开学,北方某985高校出新规:普通教学科研岗教师,达到四青级别,才可能有事业编制,同时将控制进人数量。
全国两会期间,南方著名的985高校—中山大学也要推行教师聘任改革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3年开始,中山大学对新聘教研系列人员实行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预聘-长聘”制度。
按照高松院士的表述,新举措不等同于大家理解的“非升即走”,将会在筛选优秀青年学者方面更加严格,同时在启动经费与实验室空间、招收培养研究生资格等提供更多帮助。
2023年,中山大学明确:海外优青入选者提供预聘制-副教授岗,只有特别优秀者可聘为长聘副教授岗位(教授职务),很大可能就是按照新规则来运行。
据了解,目前国内真正对教研人员实现完全“预聘-长聘”制度的高校,仅有清北、华东五校以及部分新型研究型高校。
中山大学:2023年开始,新聘教研人员实行“预聘-长聘”
据3月11日的澎湃新闻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山大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话题时,这样说:
“预聘-长聘制”是一种现在国内外通行的做法,能够去全球招聘优秀的特别是年轻的老师。2023年开始,我们对新聘教研系列人员实行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预聘-长聘”制度,同时,健全学院和学部学术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作用。
“预聘-长聘”制度的核心与原则是什么?通常大家理解的可能就是“非升即走”,但实际上它们不能划等号。我觉得其核心理念是:吸引和支持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专注发展新的学科与研究领域和方向,塑造学科与院系的未来。我们要给预聘的青年学者充分和良好的学术发展条件,包括启动经费与实验室空间、招收培养研究生资格等,帮助他们发展教学科研能力。
2023年3月16日,中山大学官方发布的全球招聘信息显示:教研岗教师全部实现预聘-长聘制度。
预聘-长聘制度与国内非升即走的区别
国内“预聘→长聘”源自北美“Tenure-track”制度的本土再造,均将教师聘用分为预聘和长聘两个阶段。
预聘,顾名思义就是预备的、非正式的聘用,相当于试用期,校方先给应聘者一个预备身份,一般签订三年或者六年的合同,并以年度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聘期满后可进入到下一个阶段——长聘;考核没通过,则可能会面临辞退。
长聘,相当于终身教职,只要不出违法违规的事情,教师基本是可以被聘用直至法定退休年龄的。获得长聘,可以通过预聘考核晋升,也可以直接与用人单位确定。当然,直接聘用为“长聘”级别,对人才的要求会更高。
“预聘→长聘”真正实行的前提是在筛选候选人时,会非常严格,挑选非常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在确定候选人后,在薪酬待遇、招生、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支持。
真正推行“预聘→长聘”制度,是非常“烧钱”的,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有这样的条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真正推行的只能说“非升即走”,而不是预聘-长聘制:大批量引进青年学者,签订相关考核合同,在没有大力支持的前提下,让你从事科研教学任务,达不到就解聘。
无论是非升即走也好,预聘-长聘也好,在编制陆续取消的背景下,各个高校特别是985高校,引人要求肯定是越来越高了。
高校预聘制有编制吗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属于编制。
预聘-长聘:
对于预聘-长聘,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国内“预聘长聘”实际是对 “Tenure-track”制度的本土再造,形式基本相似,均将教师聘用分为预聘和长聘两个阶段。
预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长试用期,通常以3年为一个聘期。试用考察期最长可达两个聘期共6年。若考察通过,则授予教师长聘终身教职。
只要未出现违法违规的严重情形,则可聘用至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但若考核不通过,则予以解聘或退出长聘序列。
用一句话来概括“预聘长聘”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回报,通过长聘考核如同飞升,不通过则赶紧卷铺盖走。
预聘制是一种创新的人员聘用方式,不纳入国家事业编制系列,是事业编制人员聘用的补充。
?预聘制适用于学校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辅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人员聘用。实行预聘制的岗位,由二级单位在学校下达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等级要求内,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自主调节确定。
现在高校改革之风愈演愈烈,想直接入编进高校越来越难,各个高校想出了许多“创新”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预聘制:先签几年合同,没有编制、不转户口和档案,如果合同内评上高级职称就留下,评不上就得走人!还有师资博士后,也是没有保障,达到要求可以留下,达不到就得走人。
很多学校都开始采取这种形式的聘任制了,且不仅针对国内毕业的博士,也针对国外毕业的博士。如果不想面对这样的竞争压力,你只能找一个稍微差一些的学校。不过,如果你能够在这几年中多出成果,顺利晋级副教授,你的前途会好不少。如果你有学术抱负,那就更需要这几年的打拼了。
个人觉得你说的预聘和师资博士后其实本质一样,我同学就是师资博士后入职的,当时进师资博士后的基本没有人淘汰,学院层面也会有保护机制。
参考资料:有途教育-预聘制
大学预聘制教师稳定吗
大学预聘制教师的稳定程度是:稳定。
目前很多学校都实行预聘-长聘制。通常通过预聘期,进入到长聘期,长聘期内基本算稳定了。就是短聘期内还有一些考核任务,比如课题、论文、课时量等,论文、课时量是可预期实现的,课题能否拿到省部级的具有不确定性。预聘的难点也在课题这里。
既然是预聘制,实行的就是年薪制,而不是编制工资,年薪是包含五险一金、绩效在里面的,绩效是考核合格才发,如果没考核过,或者任务没完成,绩效可能扣押着,等完成后在补发,如果聘期内都没完成,没续签或者离职了,因为任务没完成,绩效就没了。
预聘通常时间较短,如果长期打算一直在天津医科大学,那倒没什么,努力把任务完成,就可以续聘,如果预聘做完,不想续聘了,那又得换单位重新开始,要根据自己年纪进行选择,离35岁差多久,年轻倒是还有很多选择,过了35就难了。?
预聘就那短短3年或4年,你公派访学、挂职锻炼、晋升机会这些,学校给不给,公不公平等,这些考虑一下。未来的趋势是流动,哪里待遇好就奔哪里,反正无编制,这就是看待遇去的。如果想要地位、职称、晋升,还得在一个地方蹲十年八载,把职称评了、课题拿了、论文积累了,你才能有不被卷的资本。
为什么给编制但实行预聘长聘合同
只要在合同期内没有违法乱纪行为就可以继续做下去
预聘可以理解为一种长试用期,通常以3年为一个聘期。试用考察期最长可达两个聘期共6年,达到聘用终身教职(进入长聘轨)的条件,将获聘终身教职(长聘教职)。对于这些教师,高校将降低考核强度,不再进行一年一考核,而是拉长考核周期,以便他们能较少受考核指标的影响,全身心投入进行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但若考核不通过,则予以解聘或退出长聘序列,
长聘制实施聘前“一人一议”,聘期内的考核目标、违约责任等内容通过双方协商确认,并写入合同,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后果完全知悉。在预聘阶段,高校一般不给予编制,以免求职者产生没通过考核也能留下的误解。
清华大学可以直接应聘长聘教授吗
可以。
清华大学建立教授准聘长聘制度是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获聘长聘教授表明大家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书育人资格得到认可,这是各位教授长期努力的结果。
2013年,学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讨论通过并公布《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实施教研系列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度。据统计,包括此次新聘任的长聘教授在内,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共计1002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清华大学也仍然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化改革,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推进“破五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做真正有长远意义的事;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尚有大量编制的高校如何实施预聘制
以“预聘或准聘”制的形式签订劳动合同。
较为常见的做法是,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进校时以“预聘或准聘”制的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在约定聘期内,完成规定的考核指标,达到要求且通过考核者可获得长期聘用或者转为事业编制,否则不再续聘。
从近年社会上关于预聘制“非升即走”做法的争论中不难看出,试点高校暴露出来的职称晋升、科研成果评价及导向、青年教师权益维护等问题值得深思,该制度尚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