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鹤草的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鹤草的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药煎煮时间越长越好?
因中药品种而异。树叶,花类质地轻的,一般开锅后5分钟左右,煎煮时间较短,久煎会失效,应后下;矿石类,贝壳类,根茎类质地较重的,煎煮时间较长,一般开锅后应煎40分钟左右,煎煮时间过短,有效成分煮不出来,应先煎。
首先这种说法就不合逻辑。你想啊,如果真是时间越长越好,那我们就把中药都放在火上没日没夜地煮,水少了添水,反正越长越好嘛。显然不是这样,凡事都要有个度,煎药也不例外。
其实你别看熬中药家家都会熬似的,其实这里头讲究可多了。比如说吧,熬药的容器就有讲究,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用砂锅啊。可是为什么用砂锅呢?用铜锅、铁锅行不行?我们知道中药里面成分复杂,有些物质能和金属发生反应,比如有些酸性的药物,像山楂之类的,会腐蚀铜锅铁锅,使金属离子进入药汤,影响药物的作用,甚至引起中毒。很多人不知道铝锅和不锈钢锅也是可以熬药的,因为它们的表面比较惰性,但应用范围略窄,碰到腐蚀性强的药物还是不行。搪瓷容器只要釉子没有破口也是完全能够熬药的,所以不用一定追求那种传统的粗糙的砂锅。再说下药材的顺序吧,一般矿物质的药物,比如磁石、石膏、滑石、龙骨等等要先下,矿物结实嘛,要多煮煮,而挥发性药物要后下,挥发的嘛煮时间长了都跑到空气里了,药性就减弱甚至没有了,比如薄荷、冰片这些挥发性药物。唉,你看显然不是煮的时间越长越好嘛,起码挥发性的就应该煮得短。还有些珍贵的药材,比如阿胶,本来也是能溶于热水的,用开水泡化了,等药熬好了直接加入滤过的药汤就好了。如果你跟药材一起熬,很多阿胶就吸附在药渣上了,多亏啊。
如果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抓药的时候医生或者药店都会嘱咐你怎么做。但如果那个医生跟你说中药煮的时间越长越好,你就再也别找他了,准是骗子。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最保险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看中医不吃中药,中药该怎么熬根本不用操心。
不是,根据药性不同,煎熬方法也不同。
(一)煎药法:首先关于用水问题,以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为宜。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将药物淹设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时后再煎。
其次关于火候问题,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而定。如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花叶类药物,一般须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则煎煮过久,可能丧失药效;如滋腻质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茎一类药物,一般须文火久煎,否则没有煮透,浪费药材。
关于煎药时间,一般药物煎煮15~20分钟左右。但是对于一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蛎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15~20分钟,然后再加其它药物同煎,处方时要注明“先煎”或“先入”。另外,还有一些含挥发油的芳香药物,如砂仁、豆蔻等久煎容易丧失药效的,就应该在其它药物将要煎好时,再放入煎一、二沸,处方时要注明“后下”或“后入”。
其它方面,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种子类药物,应该“包煎”,即用布包起来煎煮,以免烧焦或使药汁混浊;有些药物需要“另煎”或“另烊”,如人参、阿胶等,再冲入煎好的药汁中饮服;有些药物不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将药汁冲入溶化后即可服用。
(二)服药法:首先关于服药量问题,一般每天一剂;病情严重的,如急性病发高热等,可以考虑每天服二剂;至于慢性疾病,也可一剂分二天服用,或隔一天服一剂。每剂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250~300毫升,可以分头煎、二煎分服,也可将二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2~3次服用。
其次,关于服药时间问题,一般每天服药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下午一次、临睡前一次,在吃饭后2小时左右服用较好。但也有认为病在上焦的适宜于饭后服,病在下焦的适宜于饭前服。至于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治疗急性病症就随时可服,不要拘泥规定时间。
关于服药冷热问题,一般应该在药液温而不凉的时候饮服。但对于寒性病症则需要热服,对于热性病症则需要冷服;真热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真寒假热的病症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
所有这些,都必须根据病情灵活处理。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鹤草的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鹤草的功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