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吴茱萸的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药吴茱萸的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吴茱萸的功效是什么?
临床只要辨证的大方向准确,抓住主要症状,有时候应用伤寒论里面一些方剂,效果能立竿见影。
曾经治疗一个头顶疼痛的患者,每次头疼痛发作,头痛欲裂,时必须服用止痛片才能止痛,每次发作的时候伴有畏寒,怕冷,恶心干呕,反胃,有时肠胃胀痛等症状,考虑到伤寒论里面有一些关于吴茱萸汤的描述,比如“食后欲呕,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痰涎,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这就跟上面病例的描述极为相似,因此使用吴茱萸汤治疗,效果明显。
吴茱萸汤主要的药物有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组成,有温阳暖胃驱寒、升清降浊,治疗浊阴上逆所导致的头痛的作用,在临床上伴有有一些兼证,比如恶心反胃,腹部胀满,呕吐清水,四肢不温,腹部冷痛,都适合使用吴茱萸汤治疗。
吴茱萸汤也常用来治疗脾胃的虚寒证,效果也比较好,我在临床上也经常会搭配附子理中丸、平胃散或陈夏六君丸等方药,以加强疗效,确实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但是吴茱萸这个药味道呛烈,我一般临床使用1到3克,寒凝重症状明显的使用3到5克。
更多中医养生文章内容,关注我头条号内,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谢谢邀请,茱萸有山茱萸,吴茱萸。
这吴茱萸为中药名,是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的成熟果实。一般8~11月果实尚未开裂的时候采收。晒干或低温下烘干生用或制用。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而治疗高血压病。还可以用本品为末用醋调敷足心(涌泉穴),治疗口疮等。内服一般用1.5~6克,外用适量。注意:因为本品辛热燥烈,容易耗气上火,就不要多用和久服。另外在这里一并把山茱萸也说一下吧。山茱萸也是中药名,和吴茱萸一样是落叶小乔木植物。一般秋末冬初采收,用小火烘或放沸水中稍为烫一下后挤出果核晒干或烘干用。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于肝,肾经。它的功效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固精止汗,还可以治疗糖尿病等。煎服一般用5~10克,应急治疗可用20~30克。注意:有湿热,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有说得不详的地还望各位同行海涵和点评哦。
吴茱萸,来源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辛、苦、热、有小毒;
归经:肝、胃经;
其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疗呕逆吐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满、经行腹痛、五更泻、高血压,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等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吴茱萸具有止呕、抗溃疡,健胃、镇痛的作用,抗血栓形成、抗菌、抗病毒、保肝作用。
在这里谈谈五更泄,即是清晨五时即泻。中药治疗五更泄首先“四神丸”,其中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佐生姜、大枣制作成治疗五更泄的神奇中药,其中吴茱萸取得的作用功不可没。
吴茱萸能温脾胃、下逆气、散积冷、止疼痛。用于:①胃痛:寒邪犯胃而致胃脘痛,喜热恶寒或呕吐涎沫者,用此温胃散寒止痛,常与生姜、人参、大枣合用。②呕逆:肝气郁滞、胆火犯胃所致呕吐、呃逆者,用此降逆止呕,与代赭石、胆草、生姜、半夏同用。若寒袭肝胃、浊阴上犯而致呕吐呃逆,胸满胀痛者,与生姜、良姜、丁香温中降逆药同用;肝热乘胃,胃气不降而呕吐,泛酸、口苦、胁痛者,与黄连合用,如左金丸。本品芳香而燥,可散可温,能暖肝气、解郁滞、逐冷结、疗疝痛。用于③泄泻:肝郁乘脾、运化失职而腹痛肠鸣,泄泻不止,米谷迟化者,用此温肝理气止痛,与黄连、白芍同用。若肝肾虚寒,黎明腹痛泄泻者,用之温肝散寒,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合用,如四神丸。④霍乱转筋:霍乱气阴两伤,筋脉失养而四肢挛急冷痛者,用此温肝通脉,与木瓜同用。⑤脚气疼痛:人感风湿流注、脚肿痛疼不可忍,困闷腹胀者,用之解郁滞,除寒湿,与苏叶、槟榔、木瓜、生姜同用。⑥痛经:肝寒气滞、胞宫寒冷而致月经后期,经行腹痛者,用之温肝行气止痛,与当归、白芍、桂枝、甘草同用,如《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⑦疝气:肝肾寒气而致小肠疝气、偏坠搐痛,用之温肝行气,散结止痛,与泽泻、小茴香、川楝子同用。此外,本品研末,醋调敷双脚涌泉穴,可治眩晕、口疮、口疳及咽喉痛等病。内服:2~6克,大剂量可用至15克。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吴茱萸的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吴茱萸的功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