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蜜制北芪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蜜制北芪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炙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炙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炙黄芪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还有治疗大部分气虚血亏证的作用。如脾虚引起的泄泻,肺虚导致的咳嗽,血虚造成的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等,还可用于治疗气虚造成的脱肛、子宫下垂、自汗、盗汗、水肿等。炙黄芪是以炼蜜与黄芪一起炒至深黄色后得到的产品,炙黄芪更偏向补气生血,多用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现代研究表明,炙黄芪含有黄芪苷、大豆皂苷、琼脂黄苗苷、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羽扇豆醇、α-联苯双酯、羽扇烯酮、右旋-落叶松脂醇、左旋丁香树脂酚、γ-氨基丁酸、黄芪多糖、杂多糖、酸性多糖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治疗关节炎、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曹俊岭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炙黄芪和生黄芪有什么区别?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为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药用部位主要是其根部。味甜,嚼之有豆腥味。可以说是补气药里面最常用的中药,我常将“党参、黄芪、白术”称为补气三健将,药用食用俱佳。
黄芪性微温,味甘。入脾、肺经。有补气键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脱毒生肌之功。临床主要运于脾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敛等证。被称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适用于疮疡的早、中、晚期,被誉为“疮家圣药”。在痹症、中风等疾病中,也经常使用本药。用量从几克到几十克,甚至上百克。
单从补气的角度来说,黄芪的补气之力不及人参,无党参的补血作用,又无白术的燥湿之功。但前三味药都没有黄芪的补气键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脱毒生肌之功。
黄芪的作用众多,但也有不适宜它的地方,比如:实证、阳证、以及阴虚阳盛等证,都不可使用。
现在谈下黄芪的炮制,中药材作用的优良,和炮制密切相关。生黄芪就是黄芪的根,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后的药材;炙黄芪就是生黄芪和蜂蜜按一定比例,炒制而成。那么它们的区别在那呐?
生黄芪偏于益卫固表,利尿,脱毒生肌;炙黄芪偏于益气补中。经过炮制之后,生、炙黄芪作用各有特长,更加适宜于临床应用。
黄芪可以单独用来泡水喝、炖鸡、煲汤,也可以于绿茶、山楂、菊花、枸杞子、决明子等药配伍,作为茶剂长期服用。只要适合黄芪的治疗范围都可使用它。
黄芪作用虽好,并非人人可用。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类,有的体质也是不适合服用的,不可道听途说、不明真伪拿来就服,最好先咨询下医师,然后服用这样或许才有更好的疗效。
各位微友感觉可以的推荐一下,如有疑惑可以交流。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等地。以条粗长、断面色黄白、 味甜、有粉性者为佳。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主治:
1.脾气虚证。
2.肺气虚证。
3.气虚自汗证。
4. 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黄芪入药一般生用或者蜜炙。
黄芪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气虚水肿,痛疽不溃或久溃不敛;
蜜炙黄芪长于益气补中,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或兼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等出血证。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蜜制北芪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蜜制北芪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